close
那是和一段指定年紀相關的心靈,才會有的深刻著迷,
在那個充滿夢想又不知道該不該去追逐夢想、
渴望自由感覺被束縛其實又並未被真正囚禁、
可以突然積極也可以沒理由就消沈下去的年紀。

「傷心咖啡店之歌」,
從我遇上它的那一天開始,一切就再也不一樣了。



我一直認為16、7歲是人生中極奇妙的年紀,
因為剛開始脫離稚嫩也可以稍微擁有自我意志,
開始學習收藏祕密並還相信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有很多人在這個年紀,因為邂逅了什麼,和衝擊迎面相撞,
例如劉墉、例如Nirvana、例如國文老師、例如隔壁同學.....

總之有個誰或有件事,讓你砰地炸開了,
然後你的碎片散落一地,你就發現自己有多麼不完整,
並開始沈迷於那起兇殺案背後重建的熱情無限。
你可能發憤圖強地唸書、練舞、或者拿起一把吉他、一雙鼓棒,
或者,像我一樣,筆就停不下來了,隨便什麼也要寫著。

第一次看見「傷心咖啡店之歌」這本書是高一學校的書展上,
行政大樓的大廳排了好幾列的書,我抱著撿便宜的心態想隨便買些什麼看,
那時候我還不太會為自己選書,之前總看些學姊介紹的文學名著,
國三的時候K了姑姑硬塞給我的很多劉墉,以及班上老師或同學捐的書,
口味的類型是毫無章法,我大概只知道文學類比較吸引我。

在一疊一疊的書堆中,我發現了這個封面,只因為它湛藍又深邃,
還有一個在那年紀總會著迷,關於悲傷難過淺淺憂鬱的書名,
我就把它帶回家了。

那是我第一次嘗試為一本書著迷,每天睡前一定要看,並且不能看太多,
因為如果一下子就看完了,我想我的生活一定會突然失去重心,
我一開始覺得我是馬蒂,後來我又覺得自己是吉兒,那是我的祕密,
對於進入傷心咖啡店這件事,我擁有極大的興奮可是無法分享,
直到遇上2,她也和我一樣中了咖啡毒,她想自己是小葉,她也的確像。

那是很好的一年,生活中到處都是傷心咖啡店的影子,
我們談的想的做的夢寫的文章都是那樣,悲傷無奈又帶著希望,
在一個只為了浪漫而文藝的年紀,有很多事情懂得不那麼透徹,
可是透過這樣偽裝式地參與那種大人的情緒,好像我們也漸漸就懂了。

這是一本關於自由與愛的書,浪漫得不可思議是它感染我們的方式,
那時候任何關於讀書心得的報告我毫無疑問是寫「傷心咖啡店之歌」,
任何身邊的朋友要我介紹書,我也一定是把朱少麟搬出來,
巧合地上了世新走進書中的背景,我甚至認真在景美地區尋找這家店的原形,
我的沈迷很執著,也可以說很盲目,我愛上任何東西都是以這樣的方式。

但當我和介紹並啟蒙我閱讀文學的學姊分享這本書時,她否定了,
她覺得這本書太消極。所以我才把它歸類為專屬於一個年紀的書,
就像傷心的咖啡店裡充滿菸酒味,放的永遠不是爵士樂而是搖滾樂,
不一定非得是那個歲數,但要擁有那樣的心靈才會懂得那樣的著迷。

朱少麟之後的作品,仍然令我愛不釋手,
但如果第一次認識她不是在那個時候因為傷心咖啡店,
也許我的人生就錯過什麼真正重要的東西,該把握而沒把握住了!
我一直這麼深信。

也在那之後,我開始知道自己要什麼、喜歡什麼,
知道自己該怎麼學習思考,並控制自己的放縱與原則,
我在努力生活隨著每一天流逝的時間裡,總有一個馬蒂在心裡,
就像我找到葉子如同找到我心中的傷心咖啡店一般,
即使那裡沒有迷幻瀟灑的故事,沒有搖滾樂,
卻也有了屬於我的情節,一個一個美麗又完好,至今亦然。

很多事物,其實不一定那麼極致地完美,就像這本書一樣,
在很多書評眼中也許無法獲得絕對的肯定,但那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那些東西砰地一聲炸開了我們,讓我們察覺自己的存在,
並認真看待自己存在的這件事。



再一次翻開「傷心咖啡店之歌」,發現它已經很老舊了,
薄薄的書皮僅依著不太可靠的膠沾黏著側標,書皮上的塑膠膜起了毛邊,
最後一落帶著結局的書頁也已快要脫落,和我的青春期一起老去的。
不知道已經把它翻過多少遍,只是習慣在偶爾無助或覺得自己遺忘了什麼的時候,
就把它挖出來翻一遍,所以把它翻舊了,也留下許多痕跡證明經過的自己,
首頁的白面貼著一張紙,寫了我找到它的心情,是1998年意外的擁有,
書中許多畫了線的段落是我喜歡的主角們爭辯的內容,旁邊還自己做了註解,
書末的些許空白處則有幾首高中時寫上的詩。

我這幾年熱衷於找尋許多其他喜愛的作家和努力啃書,已經有很久沒翻開它了,
原來,我和它的感情,竟有這麼深。

傷心咖啡店也關於音樂,
馬蒂第一次走進傷心咖啡店時,放著Pink Floyd的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那時候我不懂搖滾樂,直到今天我才有機會認識它們,那時候卻沒想到有這一天,
這時候才懂愛著這些搖滾樂的小葉,她的內心一定也透過音樂想說些什麼。

最後,放上一首吉兒為小葉做的詩。

================
我是一顆晚熟的水果
太早跌落枝頭
被有心的人拾起
放進黑暗的甕中
久久埋藏
從青澀到甜熟
一輩子想念陽光
================


無論哪一個主角,我們都可能是,其實也不是,
尋找這一切的原因,只為了釐清一些事,
一些非得經由別人再反射回自我才能明白的事。
無論哪一種方式,我們都迷惑過,也許沒什麼不好,
因為這段路,才擁有終於能把握在手裡的價值,
那只有自己知道是得到還是失去什麼的,成長。

馬靡的想法總是和我這麼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15171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